巴赫 J·S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1708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 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主要吉他改编作品:
《赋格曲》(选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一首》 ,g小调,BWV1001 之2) 《西西里舞曲》( 同上) 《萨拉班德及其复奏》( 选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一首》 ,b小调,BWV 1002) 《布列》( 同上) 《行板》( 选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二首》,a 小调,BWV1003, 塞戈维亚编曲) 《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二首》 ,d小调,BWV1004, 山下和仁与塞戈维亚编曲) 《夏空舞曲》( 选自《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二首》,BWV1004) 《赋格曲》( 选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三首》 ,C大调,BWV1005) 《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三首》,E 大调,BWV1006)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首》(G 大调,BWV1007, 杜瓦特的改编曲为D 大调) 《前奏曲》( 选自《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首》)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首》(C 大调,BWV1009, 杜瓦特的改编曲为A 大调) 《库郎》( 选自《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首》, 塞戈维亚改编曲为A 大调) 《布列》( 选自《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首》) 《加伏特》( 选自《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首》,BWV1011)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六首》(D 大调,BWV1012, 山下和仁编曲) 《加伏特》( 选自《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六首》, 塞戈维亚编曲) 《前奏曲第一首》( 选自《平均律钢琴曲集》,BMV846) 《赋格》( 选自《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7, 普霍尔编曲) 《e小调鲁特组曲》 (BWV996) 《阿勒曼德》( 选自《e小调鲁特组曲》 ,塞戈维亚编曲) 《布列》( 同上) 《c小调帕蒂塔》(BWV997,鲁特 曲) 《前奏曲与赋格》(选自《c小调帕蒂塔》 ,BWV997,鲁特曲) 《萨拉班德与基格》(同上) 《前奏曲、赋格与快板》(降E大调,BWV998,鲁特曲) 《小前奏曲》(BWV999,鲁特曲) 《加伏特》(选自《E大调鲁特组曲》,塞戈维亚编曲) 《G弦上的咏叹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