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与《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第一乐章
莫扎特的音乐似乎都是瞬间爆发式的灵感创作,仿佛听从着上帝的安排.他的作品浑然一体、完美无瑕,题材丰富而深具个性.他的音乐总是那么诚挚、细腻、轻盈、流丽,充满对幸福的赞美与期待,在不知不觉中抚慰着我们的心灵.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仅结构、形式均衡统一,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也更为娴熟.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松散的音乐材料之间总有一条极其微妙的"锁链"联系着.无疑的,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音乐天才。
莫扎特被公认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18世纪音乐的盖世奇才。莫扎特的伟大在于他能够用最简单的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最复杂,最丰富的感情。这首奏鸣曲是众所皆知的著名的简易奏鸣曲,也是十分有价值的钢琴初级教材,它聚集了莫扎特许多优秀的旋律片断。莫扎特把它注明为“为初级着的小键盘奏鸣曲”。尽管它的规模较小,却是莫扎特晚年之作。莫扎特在表达抒情的基调时,就显现出更多的个性来了。他十分善于凭感觉把握住最有效果的一瞬间,把他的乐思一一列出。他的内在热情却远胜与他最初典雅的外在印象。从而使人对其中一些乐句历历难忘。莫扎特的写作步骤是人们根本无法预料的,有时他觉得无需限用已有的材料,他头脑里已有的乐思似乎超过他所需要的。可以肯定,莫扎特的音乐更多地是他的丰富内心的写照。
1788年这是莫扎特一生最阴郁和感到无助的时期之一。莫扎特在内忧外患,疾病缠身的日子里写了这样一首肯定生命的曲子是难能可贵的。他吧满腔忧伤`悲愤编织成一个个黄金般的音符。为了了解莫扎特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了解他对死神和人生的见解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奏鸣曲充满了一种天真无邪的透明,乐章一开始便弥漫了一种纯真的童心,给了我们极深印象,但谁能想到,这是莫扎特32岁即1788年的作品,三年后他便去世了。这是一首非常绮丽的钢琴曲,它随处都能闪烁出光辉,第一乐章主要有四小节,极为单纯、真实、自然、转换情绪中也及其温存,爱抚。曲调进行抒情如歌。从而更加强了主体的抒情表现力。接着是音阶式的经过句,然后在左手的伴奏下以属调奏出副主题。副主题那明显的节奏律动,从而更强调出音乐柔媚的特点。在左右手交互奏出和弦音型之后,经过颤音衔接结束部,展开部则承接呈示部的音型,由g小调开始,具有朴实欢愉的民歌气质。进入再现部时主要主题以不常见的方法采用了F大调,在C大调的副主体出现之前,中间夹着音阶型的经过句,第一乐章的左右手交互的音群中结束。整个乐章主副主题素材构筑成全乐章的旋律骨架,组成了完整而清澈的音体织体,造成了连续不断进行的感觉。 奏鸣曲第一乐章,精巧而又真诚,莫扎特的音乐总是表现出比较单纯而自然的感情,充满了真挚的温暖,淳朴而优美,明朗而乐观,偶尔才有戏剧性的因素。则更多的是靠直觉,靠感觉来表述自己的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底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此乐章简洁如歌的主要主题是莫扎特真诚的披露,是简单的音阶形动机性格,不论是和声或旋律上都很明朗可爱,整个音乐进行精美平衡,展现了莫扎特式的特征。
副主题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由一小节的引子直接出现,他是夸大般的优美歌唱,单纯而快活。展开部较好的使用了呈现部的尾奏动机,仅为十三小节的大过门,他以左右手音阶轮换方式和分解和弦。调性由g小调过渡至d小调再发展为a小调 ,每一组音型充斥着流动性。 再现部中,主要主题通常是在主调的C调上,可是这首作品却在下属调F大调上,这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同时这也是莫扎特刻意的一种精彩的发挥。尽管主要主题是在F大调上再现,但副主题却非常自然地转成C大调后,而后一直到结束。
罗兰(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评论莫扎特的话说: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的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